发布日期:2019-10-11 作者:国平实业
2016年7月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绿色核算”主题论坛通过了《“绿色核算”贵阳共识》。与会者认为,一些地方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发展、轻生态”或“只顾埋头抓发展、生态建设嘴上喊”的倾向,生态治理已刻不容缓
切实践行生态治理
近年来,人类不断地利用和改造自然,谋求经济发展。这种“发展热、生态凉”的惯性思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例如,位于淮河上游地区的练江河,流经河南省驻马店市区,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沿途工矿企业废水超标排放,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目前已失去城市供水功能。
罗布泊仙湖消逝、各地出现雾霾天气等,像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还有很多。国家统计局能源统计司司长文兼武在论坛上就列举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中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以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0%。全国80%以上草原不同程度退化。
2016年7月9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6年年会“绿色核算”主题论坛通过了《“绿色核算”贵阳共识》。与会者认为,近年来,一些地方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发展、轻生态”或“只顾埋头抓发展、生态建设嘴上喊”的倾向。这种“单打一”的做法,无疑是“惯性思维”的产物,使环境保护沦为纸上谈兵,生态治理已刻不容缓。
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史的教训提示我们——惯性思维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雾霾”。
“抓生态、治污染、优环境、促发展、惠民生,必须彻底打破‘惯性思维’,毫不动摇地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同步发展、良性循环,努力实现双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
因此,《“绿色核算”贵阳共识》在联合国2014年出台的《2012年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SEEA)》和《2012年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实验性生态系统核算》的基本框架下,进一步开展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开展土地、森林、矿产、草原、湿地、水等自然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统计核算理论和方法。
根据《共识》,各方将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需求、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约束等视角,构建科学合理的能源统计和考评体系,从新能源统计角度为经济社会清洁、可持续发展提供信息咨询和决策参考。
为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2015年1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的通知,开始通过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动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自然资源统计调查制度,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信息基础、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
据了解,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指一个地区在某个特定时间点上所拥有的自然资源资产总价值和把自然资源维持在某个规定水平之上的成本(负债)的报告。编制负债表,可以客观地评估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的变化,摸清某一时点上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准确把握经济主体对自然资源资产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情况,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生态效益,从而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政府政绩评估考核环境补偿等提供重要依据。